灌木觀測內容和方法
1987-1992年,連續6年對8種灌木的芽膨大、展葉、開花、落葉、封頂、停止生長等全部物候要素進行定位觀察記載,時間為每年3-11月,每2天觀察1次;定位觀察土壤含水量,從4月1日起至10月3日止,每15天測定1次,取土深100cm,每20cm為1層,重復3次,采用烘干法測定,土壤含水量用百分比表示;分別采用定位和半定位、隨機抽樣等方法,對幼苗,不同樹種不同樹齡灌木的地徑粗、分枝數、冠幅、新梢長、灌叢高、根系等生長情況進行測定,幼苗生長規律每5d觀測1次,其他lOd觀測1次,年度生長狀況在6月中旬和10月底各調查1次;在設置的固定樣地內,每半月對其固定樣叢進行一次每木檢尺,計算其標準叢的平均值,在樣地外選標準叢5個,每標準叢選平均枝3個,剪下稱重,再分稱3枝的可食部分(粗度在0.3cm以下的枝和葉)及不可食部分鮮量,然后按比例取粗、中、細枝條各1小段(可食和不可食)和葉稱其重,作為樣品,將樣品在烘箱內烘至恒重,分別稱重,推算出每叢的可食及不可食部分的干物質數量和每公頃的生物量;在灌木園內設立永久性氣象觀測站,對風、氣溫、地溫、濕度、降水、蒸發、日照、凍土等進行常年觀測。湖南花木